父母怎掌握亲子性教育的分寸
- 2010/9/13 来源:放心医苑网
- 相关内容
医网摘要:「妈妈,家里的第四台常常有一些不穿衣服的叔叔和阿姨,他们扭来扭去的在做什幺啊?」
「妈妈,家里的第四台常常有一些不穿衣服的叔叔和阿姨,他们扭来扭去的在做什幺啊?」
「爸爸,这只黑色的狗狗为什幺趴在这只小狗狗身上都不下来?牠在欺负这只小狗狗吗?」
身为父母的你,孩子问过你这一类的问题关?你都是怎幺回答的?不少父母面对这种问题时总是斟酌再三,觉得很难启齿。说得太多嘛,怕孩子们「勇于尝试」;说得太少,又怕孩子会去「性教育片」里找答案,以前自己的父母用最隐晦的字眼「带」过去的部份,现在自己为人父母,究竟要用什幺名调来教导?什幺时机最适合谈「这种」问题?……这些问题不大不小,想起来还真叫人头痛呢!
不要以为看起来「开收」的老美就没有这种问题,去年在华视播出过的一部美国片「好母亲」(Good mother),探讨的问题就包括了家庭性教育的「尺度」问题。片中描述一位离婚后带着女儿的母亲,与女儿谈「性」时绝不避讳。她的男朋友也感染到这种开放的态度。有一回母亲的男友在洗澡时,女儿要求摸他的阴茎,他答应了,如上孩子曾在做噩梦之后,到正在做爱的母亲身边去寻求安慰,几件事串连在一起,这位爱孩子的好母亲就被前夫和法庭视为放荡、不适任,而母亲的男友则被看做可能有「恋童」倾向,会对孩子做出性侵犯举动者(sex offender)。
我曾让选修「家庭生活与性教育,课程的大学生观看这部影片,学生们为那母亲大呼「冤枉」,觉得她「罪不至死」(纵有疏忽,应不至于剥夺她的亲权),为什幺这样倒霉?
我对学生解说,这是一个典型的「社会文化问题」。在美国,一向对儿童的保护不遗余力,任何有「侵扰儿童」嫌疑的人,都会被严密注意,以免儿童受到伤害。 从上述案例来看,这种法律的倾向有时已经到了「宁可错杀一百,不可放过一个」的地步。在那样的社会,保护儿童免于性侵害,是最优先的考虑。
一、关于「性教育片」
曾经听过一位男医师洋洋得意地说:「我家的性教育做得最彻底!」一问之下,这位医师竟和青春期的子女一起观看片子,他认为这是最「彻底」的「性教育」。 所谓性教育片,就是性录像带,它究竟能不能拿来做性教育的「教材」?首先要弄清楚的是:「性」教育并不等于「性交」的教育;因为人是万物之灵,万物之灵的「性」,不会只有生理层面而已。根据国内性教育工作先驱者晏函文教授的分析,「性教育」的范围一般有:解剖生殖生理、性心理发发、性别角色、两性交往、婚姻与家庭、性的道德观与价值观等。而我所阅读过的国外性教育教材,其内容也与晏教授所诠释的相当接近。由此可见,以为「教导性交」就是「性教育」,那是对「性教育」的过份窄化。
单就「性交」这一部份,再来看看「性教育片」的内容究竟适不适合作为「教材」。我相信看过的人都知道,绝大多数的「性教育片」都有着夸张的情节、物化或丑化两性的角色,以及错误的性知识。
举个例子,几年前出版的《金赛性学报告》中说,「性教育片」中当男性阴茎进入女性阴道后,片中男主角动辄几十分钟,其实是大玩剪接游戏,明显地愚弄观众。而那些「见面不到三十秒就可以袒裎相见」的剧情,对两性关系的误导更是难以估计。 如果父母刻意安排与子女一同观看「性教育片」,无疑是鼓动子女更相信「性教育片」中的种种,这当然是不可取的;然而,有不少父母是在无意间发现孩子观看「性教育片」或性游戏节目,这时又该怎幺应对呢?
二、关于第四台的性游戏节目
家中若装设有总电视(俗称「第四台」),最好同时配有锁码器」,以免儿童或青少年看到不合宜的节目。倘若还来不及装锁码器而意外地被子女看到「性教育片」或性游戏节目,父母当然要做些处理,不能假装没看到。
处理的方式以直接坐下来交谈为宜。你可以简单且直接地问孩子:「你怎幺想到要看这一台的节目?」「你觉得好看吗?」「千篇一律地,会不会有点无聊?」……。通常,对「性」问题压抑得比较严重的家庭,孩子可能会比较强的好奇心;相反的,平常就坦然谈「性」的家庭,孩子不会觉得那些影片或游戏有什幺特别吸引人的地方。 假如孩子不是独自观赏,而是呼朋引伴地找朋友一起来看,这时的处理要更慎重。孩子虽然做了令你不悦的事情,但仍应为他留些颜面,不要在朋友面前斥责他。不妨让孩子自己去处理,他多半会立即请朋友离开;这时,父母再跟他谈就可以了。谈论的重要原则是:好奇心人皆有之,青少年的阶段对「性」的好奇更是特别旺盛;最好不要责骂孩子,以谅解和正确的性知识取代,才能真正满足孩子的求知欲。
三、关于色情电话
坊间有些特定的报章杂志,经常刊登内容如下的广告:「你寂寞吗?让甜美的声音安慰你,请打这支电话:○○二……」不少孩子直的照那些号码打电话过去,听那「甜美」、煽情的声音,而父母在收到电话帐单时往往会吓一跳,因为这些越洋电话孩子们往往不会只打一次。
色情电话和「性教育片」一样,都是感官已经逐渐麻痹的成人所想出来的花样;换言之,它是一种色情商品。对「需要刺激」而且付得起价钱的成人来说,它只不过是一种个人的选择,外人不必也无法予以置评;但是,若把这些商品暴露在没有能力分辨好坏的儿童或青少年面前,引诱他们去做这种索,我实在觉得有些不道德。
儿童纯洁如白纸,正需要成人呵护培育,方能顺利成长;你怎幺忍心在他成长的过程中,让他接触这样扭曲、不营养的素材呢?也许现在还看不出具体的影响;但是,你怎幺知道这些经验对他日后人格发展的影响?从一些临床的案例看来,我们有理由如此担心。
本文来源: http://love.ewsos.com/a/20100913/305809.html